马志明郭德纲:马志明是相声界为数不多有超高水平的演员

发布时间:2018-05-07 11:35:24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马志明郭德纲:马志明是相声界为数不多有超高水平的演员》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明星人物】栏目,于2018-05-07 11:35:24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马志明郭德纲:马志明是相声界为数不多有超高水平的演员
马志明老师可以说是当今相声界为数不多的有超高水平的演员之一了。他生于1945年,其父是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虽然从小学艺,但直到1986年才由侯宝林代拉,拜入相声前辈朱阔泉门下。虽然马志明老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进入天津市曲艺团说相声,但他现在得以保留的最早的相声却是1980年第二届“津门曲荟”的录音。他凭借自己扎实、全面的艺术功力,最终很快在北京、天津的相声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马志明老师作为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他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而全面的。所谓全面,是指相声演员应该掌握的各门基本功完全具备,而扎实是指他的每一项还都能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马志明全面继承了父亲马三立的衣钵,表演了大量的马式相声(一般说叫马氏相声,但我觉得这里用“式”比较合适,因为它只是一种演出的范式,而不是说只局限在几个家族成员之上),对照马三立先生的录音,我们不难发现,少马爷真是掌握了“马式相声”的精髓,而且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比如他对《太平歌词》的扩充和改编,就是一例。可以说,马志明为“马式相声”添砖加瓦,功不可没。
 
但我觉得,马志明先生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他摆脱了“名门之后”的阴影,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而没有始终被马三立的光环所笼罩,这在相声界是尤其不容易的。这一方面是源于他扎实全面的艺术功底,二是艺术家勇争第一的个性,三是他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下面就这三点展开说一说。
 
马三立先生2003年去世的时候已经是89岁高龄了。从1953年的《吃元宵》到2001年告别舞台演出,他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的传统相声马志明先生基本上“照单全收”。如果少马爷继承得不好,那么我们比照马三立的录音,就肯定会觉得少马爷的表演味同嚼蜡,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大多数节目都能达到其父的水平,而他的创编相声,时隔多年,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可,这就说明少马爷的艺术是站得住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所谓艺术家的个性,是指他的表演创新之处。按马志明来说,以他的家学,完全可以凭借原封不动的继承他父辈(还包括马桂元、马四立、赵心敏等人)的艺术成就而卓然成家。但马志明却不是这样,他听从了侯宝林先生的建议,打破了“马家不唱”的惯例,积极拓宽自己的活路,不但上演了一批“柳活”节目(如《听曲艺》),还努力学习,达到了一专多能的地步。他的白派京韵大鼓、谢派单弦、王派快板都有很高的水平。1992年他举办的个人专场,更展示了他多才多艺的特点(他在那场演出中表演了相声《拔牙》、《白事会》、《茅房话》、京韵大鼓《黛玉焚稿》、单弦《戏叔别兄》、快板《双锁山》等)。据说,现在淡出相声舞台的马志明对于鼓曲却保持了极大的热情,还为电台录制了大量的唱段。对马式相声“唱”方面的突破也可以说明马志明先生的勇攀高峰、不甘人后的性格。
 
第三方面就是与时俱进的直觉。马志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原作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了谨慎的改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保镖》了,自从马志明老师改编的“宰牛”版本问世后,迅速成为这个段子的范本,说明了马先生对传统段子的修改是非常成功的。还有他的《卖挂票》改变了马三立先生垫话长的特点,迅速入活,也赢得了许多青年观众的青睐。
 
由于马志明老师曾经入戏校学过武净,因此他的武打可以说是他的撒手锏了。他在很多节目中都有类似的表演,比如《大保镖》的“刀花”、《五味俱全》的“飞脚”、《论拳》的“铁门槛”,干净利落,身手矫健,既不影响整体结构,又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特别是《学跳舞》中最后一段,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表演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真是让人佩服(62岁高龄再演此段,还能走上“倒立”和三个“虎跳”,身手依然不减当年,令很多马志明戏校的同学都钦佩不已)。
 
 
 
推荐曲目:
 
《报菜名》:这是马志明先生按照马式相声的路数而演绎的一段传统相声精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小市民的人物形象,而不仅仅局限在展示贯口(而且这段相声逗哏的自始至终没有一句与台下观众交流的台词,可以说是一段典型的“小品式相声”,关于这点,等谈到马三立的时候再详细展开),这是很不容易的,另外他的贯口气口极稳,水平很高(马家的《报菜名》贯口有一般版本不同),建议大家欣赏他和黄族民在北京大学表演的版本。
 
《数来宝》:这是马志明老师的拿手节目,这段的作者是前辈艺人戴少甫(1912——1944),马志明的《数来宝》基本上就是按戴先生的路数表演的,而加上了马式的风格,马志明的快板得到王凤山先生的亲自指点,演唱得俏皮、流畅。
 
《大保镖》:这段传统相声很多名家都演绎过,除了“底”不同之外,彼此大同小异,马志明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对这个段子不合理的地方做了大量的修改,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前后呼应(大家可以对比听一听二赵表演的原始版本),此外这个段子中他的“刀花”的表演干净利落,看得出戏曲的功底。
 
《纠纷》:这是马老师的代表作了,虽然在比赛时只得了三等奖,但“丁文元”“王德成”却成为天津市民的口头语,流传至今,这个段子马老师对人物的刻画是相当传神的,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谢天顺的捧哏,虽然话不多,但是恰到好处(这种“单边活”是不好捧的,话多了话少了都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听曲艺》:这段相声是借鉴《纠纷》的成功之处,而创作的一段柳活类节目,在这个节目中,马先生学唱了刘、白、骆三派的京韵大鼓、谢派单弦、天津时调、梅花大鼓、快板等多个曲种,全面展示了他柳活上的功夫,在马式相声中还真是很少见的,也可以作为一段曲艺的启蒙教材。
  
注:郭德纲在书中提到马志明先生为人孤傲、不爱参加曲艺界内部的事情,这与“入云龙”公孙胜的性格相近,所以就把这个绰号给他了。
 
九龙祚
文章来源:单田芳评书网=http://www.datiegun.com/pingshu/shantianfa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