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出台,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16-11-28 14:51:39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江苏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出台,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1-28 14:51:39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江苏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出台,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一起来看看。

  近日,江苏省出台《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困人员可自愿选择在家分散供养或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50%比例,确定城市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

  《意见》明确,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属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向特困人员提供的救助供养有七个方面,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照料护理服务;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提供住房保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城乡特困人员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保障;提供教育保障,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此外,还有提供丧葬服务、精神关爱服务。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在家分散供养和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由特困人员自愿选择。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鼓励其在家分散供养;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健全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调整机制,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50%比例,确定城市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平均供养标准分别不低于40%、45%和50%。

  相关新闻

  江苏徐州“河长制”获全国推广 实行三级考核制度

  11月2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河长制工作采访组来到我市,就我市开展河长制创新河湖管理工作经验进行专题采访。我市实行的“河长制”管理新模式已陆续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列为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市、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市,今年先后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河长制工作座谈会、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会、全国河长制与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据介绍,我市境内河湖水利工程众多,有微山湖、骆马湖两个天然湖泊,中小型水库72座,大沟级以上河道1233条。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市”契机,突出河湖长效管护,创新体制机制,搭建管护平台,提高管护效率,落实管护责任,倾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 保障徐州“水更清”的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责任体系。在省规定的97条骨干河道基础上,全市1233条大沟级以上河道、72座中小型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责任范围。通过在媒体公布河长名单、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明确河长职责、管护单位、监督电话,接受公众监督,全市形成协调有序、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统筹推进、合作治水的联动机制。

  为强化河湖长效化管理,在河长制基础上,我市还按照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河道管理范围、机构、职责、经费和标准,市级成立市区河道管理处,各县(市)区分别成立河道管理所,全市河湖都有专门的机构监督管理,为长效化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市场化保洁,坚持政府购买服务,把适合市场经济运营的部分全部交由市场参与竞争,招标选择优质企业实施专业化运作,城区河湖管护资金落实到位,实现了市场化保洁养护全覆盖,农村河道坚持因地制宜、“以河养河”,积极筹措资金,管护效果大大改善。坚持标准化管护,制定了《徐州市河湖保洁质量标准》,实行分等级、标准化养护,主要河湖实现每40分钟巡回保洁一次。推进综合化执法,整合市、县水政执法力量,组建市级水政监察专业大队10个,完善县级大队11个,健全基层中队56个,实现了全市河湖执法范围全覆盖。落实考核化评比,先后制订了徐州市“河长制”考核办法、市区河道考核办法等,建立市、区、物业公司三级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等次拨付管护资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