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临时救助政策及标准

发布时间:2016-10-02 23:09:29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6年江西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临时救助政策及标准》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6-10-02 23:09:29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江西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临时救助政策及标准》是大铁棍娱乐网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为准。

  2016年江西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一、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要性

  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社会救助体系,为社会救助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法律遵循,对于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办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好《办法》的重大意义,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科学有序、衔接配套、公正公平、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努力让困难群众不为饥寒所迫、不为灾害所急、不为大病所困、不为住房所难、不为失业所忧,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二、依法完善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办法》以社会救助体系为统领,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定,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含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办法》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办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实施细则。研究制定低保标准法定量化政策,建立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研究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体系。严格按照《江西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履行低保申请审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试行在居住地申请低保制度。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可通过发放补贴、实施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二)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探索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城乡统筹实施的政策措施,做好特困人员供养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衔接。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加强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监督管理,主动发现特困人员并落实供养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整体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供养服务机构体系。

  (三)完善受灾人员救助制度。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做好上下级预案响应标准的衔接,强化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实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明确物资储备布局和规模,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适应本地救灾需要的物资储备库(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统计报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建立健全灾情核查评估机制和发布机制。编制和落实各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预算,研究制定出台灾害救助标准,建立救灾款物快速下拨机制,切实有效做好灾害紧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和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全面建立政策性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制度,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及时、公平、合理的救助。

  (四)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水平,使之真正起到托底保障、救急解难的作用。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对未纳入专项救助的重特大疾病,逐步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通过“病种+费用”的救助模式,实现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救助全覆盖,避免漏救、不救或差异救助的不公平现象。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降低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网上即时结算服务,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同步结算,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救助时效。

  (五)建立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4〕11号)和《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明确基金管理机构,规范筹资机制和应急救助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快速、高效、有序地对发生急危重伤病需紧急救助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应医疗费用的患者(含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应急医疗救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形成制度合力。

  临时救助政策及标准

  据《实施意见》,医疗救助对象进一步扩大,明确救助对象统一为6类人群: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残疾军人、“三属”人员、“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生活困难的参战参试退役人员;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在岗和退休军转干部及1953年底前参军后在企业退休的军队退役士兵;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实施意见》对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的认定给出了具体量化标准,即指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之前12个月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家庭财产不足以支付自负刚性支出的困难家庭大病患者。

  《实施意见》细化了资助参保参合人群,明确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城镇重度残疾学生和儿童、城镇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成年人、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未成年人和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失业又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14类退役士兵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财政全额资助。

  《实施意见》调整了医疗救助标准,明确:特困供养人员门诊及住院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负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部分按100%给予救助。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常规住院救助和重大疾病住院救助统一调整为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按不低于7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不低于3万元。将14周岁以下贫困家庭儿童因重大疾病住院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不低于80%,年累计救助封顶线不低于5万元。对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增加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认定家庭财产收入支出的基础上,合理设定救助起付线。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规定救助标准由当地政府研究确定,可根据患者的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当地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设置救助门槛,分类分档设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

  《实施意见》要求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给予重大疾病救助,并明确规定,取消重大疾病病种限制。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增加了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救急难作用,对医疗救助后家庭生活仍然困难的,将依法给予临时救助;对医疗费用刚性支出特别重大的,将再给予特别救助。《实施意见》提出,各地在实施重大疾病门诊和住院医疗救助过程中,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其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将按一定比例直接给予救助。

  参合农民:门诊特殊治疗医药费可按住院补偿标准补偿

  为了减轻大病重病患者的经济压力,在江西,卫生部门对大病有专门的补偿政策。如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住院补偿封顶线为5万元。

  除此之外,在各统筹地区可选择以下疾病列入门诊大病的补偿范围:精神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的补偿比为40%,起付线为0元,封顶线为3000元。

  各统筹地区还将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肾衰透析、血友病输血、气管医治病人在门诊特殊治疗的医药费用按住院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城镇居民:超范围以外医疗费大病补充医疗不报

  而在我省,城镇居民除了享有基本医保外,还享有大病补充医疗一块。去年8月,为减轻城镇居民大病医疗费用的负担,我省出台了《江西省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此举惠及690多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

  据介绍,城镇参保居民如发生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可由居民补充医保按照不低于下列规定标准支付:一级医疗机构90%,二级医疗机构85%,三级医疗机构80%,转外诊70%。

  不过,在参保年度内,居民补充医保年度内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不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倍以上(含基本医疗保险费用)。而超出“三个目录”范围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相关规定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补充医保不予支付。

  大病救助:晚期大病患者最高可获5000元救助金

  随后,三思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对于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120%以内的“低保边缘户”,家庭成员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肾衰竭)、重症肝病(肝硬化或急性肝坏死)、脑中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伤重要脏器破裂、颅脑损伤、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红斑狼疮、脑性瘫痪等重大疾病,经过调查核实,可实施一次性的大病医疗救助。

  如果这些病人病情处于晚期,医治无效,拒绝到医院接受治疗,经本人申请,还可获得一次性的大病关怀救助,但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000元。

  大病重病政府难以全额负担

  不过,三思记者了解到,这些资金对于患上大病重病的人群来说,基本上很多时候仍是杯水车薪。无论是新农合、城镇医保、职工医保,还是大病救助等,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病重病患者的负担。

  采访中,省卫生厅农卫处处长肖云昌告诉三思记者,以新农合为例,目前大多数人对这块的期望太高了,认为新农合政策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实际上新农合只能解决群众的基本医疗,缓解疾病医疗费用带来的负担。

  “肖云昌解释说,无论是补偿比例,还是设置封顶线,其初衷是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不同患者在乡、县、市和省级医院得到合理分流,更重要的是,保证有限的医疗保障专项基金安全运行。”

  “新农合的钱,收的是广大农民的,用于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如果绝大部分用于大病患者,从政府的经济财力和制度建设来说,难以全部承担。”他表示,目前省级卫生部门正在努力,让参合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