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女孩打工救养父,爸养我28年现在我养他》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7-02-13 09:48:44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玻璃女孩打工救养父,爸养我28年现在我养他,一起来看看。
“有了新电脑,我以后在网上接单就更快了,谢谢郑哥哥!”2月10日下午,脆骨症(俗称“玻璃人”)女孩王静操作着民警郑少峰送来的新电脑时,脸上乐开了花。35岁的郑少峰是武汉市公安局治安局行动大队的民警,七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与王静结下了不解之缘。
帮扶“玻璃女孩”民警两次送电脑
2010年底,郑少峰听说一名要办身份证的女孩患有脆骨症,行动不便,便和“谭纪雄小组”的几个年轻民警找到她家,小心翼翼地将她抬到派出所照相,这个女孩就是王静。
此后,郑少峰和王静结成帮扶“对子”,逢年过节郑会和同事一起前去探望,送些米、油和慰问金。郑少峰还多方联系,安排王静去电大免费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还为她配备电脑并代交了网费。
今年春节前夕,郑少峰来到王静家,发现她正靠在婴儿床里对着电脑费劲地挪动着鼠标。因全身有40多处骨折变形,王静打字、移动鼠标只能靠肌肉发力。她开心地告诉郑少峰,“我最近在网上找了份兼职,一个月能赚1000多块呢!”
以往时刻都在王静身旁照料她的养父王克俭,当天没在家。在郑少峰的追问下,王静才道出实情:父亲去年11月查出前列腺恶性肿瘤,每天上午都要去做放疗:“爸爸养了我28年,他现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要养他,要治好他的病!”
郑少峰记得,王静曾无意中提到,电脑用久了,老是蓝屏死机。于是,春节后,郑少峰就自己掏了2400多元,给王静买了这台新电脑。
为了她养父踩三轮做搬运当保安
1989年8月27日晚,王克俭踩着三轮车送客到同济医院门口时,发现路边围着一堆人。老王停车钻进人群,见一个足月大的婴儿被布裹着。“我走到婴儿身边,一直啼哭的小宝宝竟睁开眼睛冲我笑,我心里顿时颤了一下。”王克俭回忆道,他抱起婴儿放入怀中时,有路人劝他:“这孩子生着病,怕是活不了多久啊。”王克俭不为所动,将宝宝抱回了家。
孩子抱回家不到一周,小手臂骨折两次,医院一检查,婴儿患有脆骨症。老王没有放弃,趁着老母还能照料孩子,拼命外出踩三轮多挣钱,给孩子治病。那些年,为了孩子,老王花了十多万元。
女儿9岁时,病没治好,老母亲却过世了,王克俭独自担起赚钱、带伢的重担。他学会了帮女儿梳头、洗脸、换衣,抱女儿上洗手间。2004年,已年过六旬的老王按政策上交了三轮车。十多年来,他四处找活干,做过搬运工、送报员,当过保安,含辛茹苦,只为了撑起这个家。
为给养父治病她凌晨就起床接单
郑少峰为王静安装新电脑时,74岁的王克俭从医院回来,感动地连连说道:“真是让你们费心了。”谈起女儿做的客服,王克俭其实很反对,“她这几个月赚了6000多块钱,可那都是辛苦钱啊!‘双十一’、‘双十二’那几天,她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一直在电脑前守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她那身体怎么受得了?有几次都是我强行把电脑关了。”
王克俭查出恶性肿瘤后,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并尽快做手术。可王克俭一问,光是做手术就要十几万,即使有重症医保报销,自己也要掏三四万元,现在他每月有1600元退休金,王静有800多元低保,过日子还行,治病就不够了。老人没有选择住院做手术,只做便宜的放疗,两个月下来也花了一万多。老人不无忧虑地说:“我年纪这么大了,最担心的是女儿!”
“玻璃女孩”出生6个月患脆骨症 一路学习勇前行
在很多人眼里,“玻璃女孩”是脆弱的,把她和考研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定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然而在铁西八家子街道东民生社区就有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的勤奋求知,今年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后,又朝着自己的考研梦勇敢前行。
“玻璃女孩”出生6个月患上脆骨症
昨天,当记者见到24岁的“玻璃女孩”王映琳时,便被她时刻挂在脸上的微笑所感染,她没有抱怨上天对她的不公,言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和向往。作为90后的王映琳,出生仅六个月就被发现患有成骨不全症,也就是脆骨病。患者通常被称为“瓷娃娃”或者“玻璃娃娃”,因为哪怕是轻微的碰撞,有时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
“最严重的时候睡觉翻个身都能骨折,看孩子遭的罪,我心里痛得像刀割。”母亲徐英翠回忆道,为了给孩子治病一家人踏上了漫长的治疗路。回忆起那段日子,徐英翠忍不住掉泪,至今她仍保留着女儿每一次骨折后拍摄的CT片子,骨折的位置清晰可见触目惊心,由于两侧大腿多次骨折导致畸形,如今王映琳已经无法独立行走,只能借助轮椅出行。
艰辛求学考入“211工程”重点大学
因为身患脆骨症,王映琳到了上学的年纪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她。回想起这些年来的艰辛求学路,父亲王柱感叹道,“自己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身体不行咱就多读点书,但真没想到她能考上大学。”
王映琳回忆说,自己的小学课程是在家里自学的,母亲是她的语文老师,父亲辅导她数学,英语则完全靠自学。虽然疾病缠身,也拦不住她上学的梦想,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在父母的努力下王映琳终于踏入了中学校门,每天上学放学都离不开父亲接送。
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中,王映琳考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贵州大学,也是全校唯一一名被一本大学录取的学生。“其实,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医学院校,虽然分数够了,但可能由于体检的原因并没有被录取,幸好被第二志愿的贵州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录取了。”回忆起当年被录取的情形王映琳眼神中仍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很“任性”放弃保研要靠自己努力
孜孜以求的大学梦近在眼前,面对第一次离家远行,谁来照顾王映琳的衣食住行?为了照顾女儿完成学业,母亲徐英翠和女儿一起踏上了求学路,在贵州一呆就是四年,为了节省路费避免途中王映琳发生意外,其间母女俩从未回过鞍山。
“贵阳的青菜特别贵,生活成本也比较高。”母亲徐英翠表示,为了照顾女儿从女儿出生自己便没上过班,丈夫也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在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多亏了学校照顾给她们单独安排了一间寝室,并办理了助学金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在去年毕业前夕,学校领导看她学习成绩优异,便征求王映琳的意见想保送她读本校的研究生,没想到“任性”的她拒绝了校方的好意。“我的想法也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标。”王映琳表示,刚刚参加了去年1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自己报考的学校是无锡的江南大学,也是一所“211工程”重点大学。
“即使这次考不上,我明年仍然会继续考,在平时我想利用英语、网络编程、设计网页等方面的专长找个工作赚点钱,帮爸妈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想适应一下社会生活。”对于未来,王映琳满怀憧憬。社区得知她毕业回家的情况后,还给她及时办理了低保,减轻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