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两会召开时间,广东两会总结讲话

发布时间:2017-01-10 15:01:36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017年广东两会召开时间,广东两会总结讲话》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7-01-10 15:01:36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7年广东两会召开时间,广东两会总结讲话,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2017年广东省两会召开具体时间

  1月19日

  中指办冀祥德在“广东两会”上的总结讲话

  冀祥德在“广东两会”上的总结讲话

  总结经验树立自信高位运行奋发有为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在“广东两会”上的总结讲话

  (2016年12月7日)

  冀祥德

  同志们: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广东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马上就要闭幕了。下面,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对会议作总结。

  一、“广东两会”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评价

  这次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这次会议就是要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找准定位,齐心聚力,共谋发展。会议全面分析当前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形势,深入总结交流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以来近70年的经验与教训,探寻方志事业内在发展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交流会和年度主任工作会议。具体表现在:

  第一,领导重视程度高。中指组领导非常重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组长王伟光同志2015年在广东调研地方志工作时的提议召开的。他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一次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搭建一个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经验交流平台,全面系统梳理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与教训,以确保《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完成。鉴于广东提前完成“两全”目标,在全国地方志工作中处于领头羊位置,他建议在广东召开。本次“广东两会”从筹备伊始,中指组领导就多次对会议的召开听取汇报、提出要求。尽管王伟光组长再三协调工作时间,还是因为中央临时安排出访任务,未能参加本次会议。李培林常务副组长在繁忙工作中,到会并作了很重要、很全面的讲话。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到会致辞。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此次会议成功举办。

  第二,会议准备足。一是早。会议筹划早,2016年年初就明确任务,做到心中有底;会议准备早,今年的会议在10月份就开始动手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广。这次会议不仅有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还有市县、解放军、武警部队、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参加,是近年来召开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三是多。这次会议材料多,不仅有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还有近100份的省、市、县三级经验交流材料。四是严。中指办党组对“广东两会”高度重视,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会议的安排进行了精心部署。会议文件撰写中,多次征求部分省市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及专家的意见,严把文稿质量。

  第三,会议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这次会议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主题突出有新意,内容丰富有深度。会上,李培林常务副组长作了题为《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讲话。讲话紧紧结合当前地方志的新形势、新要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对2016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对2017年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会上,为刚刚退出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岗位、在地方志工作机构任职10年以上的朱文根、周焕强、刘和鸣三位同志颁发了“你真方志”荣誉牌匾和证书,肯定了他们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32家参会单位分别以志鉴编纂、信息化与方志馆建设、开发利用、工作保障为主题,进行了大会交流,大家的主题发言紧扣实际,亮点纷呈,有的问题发人深省,值得反思;有的经验成熟有价值,值得推广。与会代表分为5个小组,围绕李培林常务副组长的讲话,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就经验总结和教训汲取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就如何做好2017年的地方志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就中指办工作而言,2015年确定为调研年、培训年,主要目标是摸清全国地方志工作基本情况,针对全国地方志工作者亟需培训的现状,加大了培训力度。2016年是在2015年调研基础上,确定为改革年、创新年,主要目标是加强全国地方志工作顶层设计。2017年确定为督查年、落实年,主要目标是全面督促检查落实《规划纲要》的11项任务,特别是实现“两全”目标。2017年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年,也是关键一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力度,首先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次会议的主题和精神实质。会议结束后,大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尽快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以及每一位地方志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次会议的精神上来。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博采众长,吸收在会议上形成的各地好的经验,探索适合本地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新思路、新方法。

  二、全面总结经验,准确把握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把握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大道”,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就必须从地方志发展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借鉴智慧,探寻规律,在自觉把握历史潮流中开辟事业的成功之路。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各地陆续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但遗憾的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全面系统总结过,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国家级地方志经验交流平台供大家交流。这次召开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意义就在于此。

  总结新编地方志工作近70年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坚定不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方志编修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者坚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着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秉承史家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修志编鉴。“直笔著信史”,把地方志工作定位在“记载人民创造的历史”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高点上,如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地方志事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必须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我们要坚决坚持。

  二是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明确“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要求。事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基石就是体制机制问题。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纵览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地方志工作实践,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当莫过于此。完善体制,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就是抓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这样,实际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地方志工作就能做得有声有色。如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北京、辽宁、吉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还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之中。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山东、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健全行政管理体系,落实“官职”“官责”,全力推动,保障到位。其中四川积极推行政府主导的“三审制”,努力构建“政府修志、政府审志”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完善体制、落实“一纳入、八到位”要求是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根基,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夯实。

  三是持续不断推进地方志法治化建设。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方志发展史证明,地方志编修持续不断,与“官修”传统分不开,与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分不开。新中国建立后,地方志工作大体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至2006年5月,为依令修志阶段。在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等。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规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逐步加大以行政命令推动地方志工作力度。但是依令修志存在一些弊端,如工作开展与否随意性强、受领导主观好恶影响大等。第二阶段是2006年5月至2015年8月,为依法修志阶段。《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公布,标志着地方志工作进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新阶段和大规模、正规化修志的新时代。《条例》颁布近10年来,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依法履职不断规范,依法修志环境不断优化。但是随着地方志从一项工作转向一项事业,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条例》已难以适应地方志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亟待从法制化走向法治化。第三阶段是2015年8月之后,为依法治志阶段。《规划纲要》明确将“坚持依法治志”作为六大基本原则之一,其颁布施行标志着全国地方志从依法修志走向依法治志。各地坚持依法治志,通过地方志立法、建章立制、督促检查考核等深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如山西、吉林、安徽、山东、四川等省以地方立法为抓手,着力构建了保障地方志事业长远发展新体系。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由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实施办法等。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地方志规章全覆盖,全省17个市、137个县市区全部颁布了地方志规范性文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较原条例增加了很多内容。各地陆续开展相关条例、规定、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北京、天津、河北、浙江、西藏、新疆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制定各项工作规范和标准,初步构建志鉴编修的规范体系。其中,北京联合市财政等部门制定地方志编修中审稿费等标准;河北建立修志工作调度会制度和督促检查通报制度;浙江坚持总编领导下的副总编分工负责制。北京、山西、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市)明确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行政权力清单,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依法行政范畴。把地方志工作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已经成为各地各级推进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方式。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海南等省(市)建立督促检查考核机制,大部分省(区、市)依法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执行力度,定期开展人大执法检查或政府督促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上海、河北、福建、湖南、甘肃、宁夏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每年开展“5·18”地方志宣传推介活动,开展法规宣传。法治化建设是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坚持。

  四是始终坚持质量至上。李克强总理2015年12月就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召开作出的重要批示中要求:“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堪存堪鉴”就是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质量的要求。新编地方志工作大规模开展以来,一直将质量问题摆在重要的地位,始终坚持质量至上。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编纂规范,健全志稿评议、审查验收、质量评估等制度,在确保志鉴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内蒙古、吉林、河南、海南、云南等省(区)分别建立健全规范业务质量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志鉴质量保障机制、编审制度等,严把资料关、编纂关、审核关;辽宁坚持对志书编写全程跟踪指导;浙江通过“创优工程”评选等方式推动《浙江通志》编纂,依托省专家委员会平台强化全省志鉴指导;福建涵养“工匠精神”;江西强调反复打磨志稿,坚持严格审查,精雕细琢,精选出版机构,严编严校;湖北在省志编纂中落实4个三审程序加总纂委员会终审定稿制度;广西优化志鉴编纂、评审程序,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提高编纂出版质量;重庆坚持一抓编修规划,二抓人员培训,三抓志稿纂写,四抓重点推进,五抓总纂定稿,六抓评审验收,七抓统一出版,保证志书编纂质量;四川加强规范审查,严控出版,力求工作成果高质量,实现形式内容相统一;贵州坚持严把质量关口,确保编纂出版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新疆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志书质量责任制,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从程序上和制度上保证志书的质量,等等。强化质量意识,打造堪存堪鉴的地方志成果,是地方志的生命所在,要进一步坚持。

  五是以有为谋有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修志为用,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就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动作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强化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抓出了亮点,形成了特色,扩大了影响力与话语权。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凡是能把地方志工作与当地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工作上有措施、有成效的地方,地方志事业发展就红红火火、后劲充足;反之,地方志工作开展就冷冷清清、困难重重。如北京、福建、四川等省(市)积极打造方志文化品牌,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当地文化中心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山西、河南以资政服务为根本,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提升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吉林深挖方志资源开发模式,社会公益服务实现多元化并举;江苏坚持由被动承接向主动对接转变,由“边缘”工作向贴近中心大局转变,由传统修志编鉴向现代多元开发转变,由相对单一的文化服务向经济社会综合服务转变,积极主动服务于江苏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地方志的整体地位;山东以有为谋有位,善于谋长远、抓关键、借势借力,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赢得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近三年来,省领导对史志工作作出83次批示,其中省长批示21次,将地方志事业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湖南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坚持修用并举,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服务中心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价值所在,要进一步坚持。

  六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才能厘清地方志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才能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的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地注重谋划布局,构建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出台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或规划纲要,内蒙古、江苏、湖北、贵州、西藏、新疆等省(区)先后出台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或方案,辽宁出台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坚持顶层设计和理念创新,注重谋篇布局,统筹规划本级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河北配发进度规划表,增强规划的可行性;上海突出“大”格局,协调社会各方开展地方志工作,打造“全”方位,按照“存史、育人、资政”要求,完善工作体系、机构设置和平台建设;湖北、广西等省(区)科学规划志书编纂,湖北周密计划,充分论证,确保编纂方案和篇目可操作性强,广西填补1932年广西成立省级修志机构以来没有编纂出版省级综合志书的空白,同时适时调整专志、市县志编修计划;陕西坚持抓主业,基础不断稳固,谋长远,科学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青海正确处理“抓牛鼻子”与“弹钢琴”的关系,统筹推进地方志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突出规划的引领性和制度的保障性,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探索地方志工作规律。科学规划、统筹规划,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坚持。

  七是创新引领,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志历经千年,持续保持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其常变常新,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经过几代方志人的不断创新,地方志事业已经形成以志鉴编纂为主业,多业并举的新格局,地方志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更加清晰。各地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手段,打造地方特色。如上海探索“新”实践,创立“一纲三目”志书新体系、年鉴齐全新系列、旧志点校新成果;安徽注重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和推广新经验,积极探索修志新方法;贵州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丰富地方志成果。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新疆等省(市、区)打造“互联网+地方志”模式,推动志鉴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步伐,创新修志方式,其中浙江通过研发志鉴编纂信息系统等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广西编修影像志,开创立体修志之先河。创新是地方志全面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坚持。

  八是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正是在信念的引领下,几代方志人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淡泊名利,默默坚守,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笔耕不辍,在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岗位上,凝练形成了“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打造出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为国家创造出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实践证明,凡是方志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必然有一支能战斗、有能力、讲奉献、有干劲的工作队伍,也必然有一股精气神。各地以机关建设为支撑,奋力营造干事创业新环境,并通过多种途径,弘扬方志人精神,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如:河北通过评比表彰和经验交流,树立典型,引领示范;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四川、贵州、宁夏等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注重固本强基,建立健全方志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着力建设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热爱修志、乐于奉献、务实敬业、修志问道、铁笔著史的地方志人才队伍;浙江利用科研管理体制优势,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宁夏注意吸收修志人才。“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要进一步弘扬;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要进一步加强。

  除上述基本经验外,各地还有不少创新做法,如本次会议的承办方广东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地方志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把地方志作为一项大事业科学谋划,做到理念先行、制度先行、人才先行、工作先行;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自选项目精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率先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不断推动地方志事业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这些经验来自于实践,必将指导实践,推进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

  三、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凝聚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动力

  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就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强化方志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事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

  第一,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鲜明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志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方志文化价值层面所拥有力量的坚强信心和充分肯定。纵观历史长河,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志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立足现实视角,地方志忠实记录着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新中国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优秀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放眼未来发展,地方志将持续不断地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翔实记载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永葆当代价值和恒久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通过方志文化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方志文化充分肯定我们党带领人民开拓奋进的伟大历史进程,通过方志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基础、更深入、更持久的力量。

  第二,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地方志事业发展置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是大势所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就是要真正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编修、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就是要主动把地方志工作融入国家战略,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有力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理论、制度和文化影响力。

  第三,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社会转型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并将地方志事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把握,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还就修史修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近两年来对地方志工作作了三次重要批示,其中“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明确了新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定位;“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明确了当代地方志工作者的定位;“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明确了地方志的使命和质量要求;2016年4月25日,他在夜访成都宽窄巷子时,指出应该把过去的历史资料、成都志,特别是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刘延东副总理两次接见全国地方志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2日,王勇国务委员出席《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如此密集地就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之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地方志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高位运行态势。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地方志尚未形成普遍的社会意识、家喻户晓的公众意识,在一些地区,地方志仍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工作;部分地方志工作者对地方志的价值还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信心不足,对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强化方志文化认同,增强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当前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要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两全”目标是一项伟大的世界文化创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要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以强烈的事业认同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一,坚定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从一定意义上讲,地方志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地方志事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地方志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地方志工作始终。其次,要始终围绕“为什么人”的核心问题开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牢固树立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把党和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地方志成果的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地方志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再次,要坚持求真务实。一方面,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志鉴编修成“信史”;另一方面,要“问道”,追求真理、探究规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二,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志。依法治志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和必然要求。我们要以“一纳入、八到位”为总要求,以地方志法规规章为根本依据,以行政督促检查为重要手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志,全面保障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各级政府、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明确在地方志工作中的法定职责,并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另一方面,要克服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老思维、老习惯,转变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坚持用法治思维来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高依法治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健全地方志法律体系。随着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和地方志事业的快速转型发展,《条例》已经不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需要,亟需启动修订或者立法程序,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适应新要求。三是要严格执法程序。坚持依法治志的关键就是在法律框架下严格执法。要强化地方志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执行力度,预防处理地方志违法行为。

  第三,勇于挑战,树立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创新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方志人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迎接挑战,敢于创新。一是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可以说,发现问题就是找到了创新的起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就是创新的成果。地方志事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向前,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二是要善于学习。学习是立身的永恒主题,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的今天,知识爆炸,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否则容易陷入本领恐慌。这次经验交流会,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交流学习,切忌搞“拿来主义”,不顾实际,生搬硬套;切忌“蜻蜓点水”,装模作样,纸上谈兵,这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习的关键是要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真正地解决问题。三是要善于创新。要找准地方志事业发展突破点,找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点,真正使创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从地方志发展的实践以及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通过梳理总结自身经验,充分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在思想上寻求新突破,在理论上实现新发展,在工作上形成新举措、新经验,以创新引领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

  第四,善作善成,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志”礼。《规划纲要》已经绘就地方志事业发展蓝图,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明确刚性任务必须刚性完成。《规划纲要》是国务院向各级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法定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必须紧紧围绕既定任务,切实落到实处,扎扎实实、锲而不舍、不折不扣地按时保质完成“两全”目标等硬指标、硬任务,一个县都不能少。在抓进度的同时,更要以“堪存堪鉴”为标准,抓好质量。二是要以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为主要抓手推动完成规划任务。《规划纲要》明确了11项主要任务,为了更科学高效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研究推出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作为最主要的抓手。面对这些任务、工程,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敢于承担,勇于亮剑,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三是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动作为,拓宽服务路径,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做好、做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章,不断完成有特色的自选动作。

  同志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规划纲要》任务已经非常明确,我们要响应时代召唤,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就要坚定方志文化自信,不忘初心,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脚踏实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志”力、贡献“志”礼。

  最后,我代表中指办对大家2016年来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慰问与感谢,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致以2017年新春的问候,祝愿大家万事胜意。

  相关阅读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摘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加快实施行政许可标准化。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至于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以上,出口总额增长1%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为“十三五”经济中高速增长开好局、起好步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高质量、多层次供给体系,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走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道路,提升产品、服务、工程质量。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降低产品库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推动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向高水平供给平衡跃升。

  多渠道扩大消费。继续办好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和各类促销活动,支持广货众筹、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新模式。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释放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落实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轻型货车下乡政策。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智能终端产品及增值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境外和服务领域延伸,发展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壮大养老健康消费。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扩大农村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消费。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立足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开工建设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罗定至信宜等15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716公里。推进赣深客专、广汕铁路、深茂铁路江茂段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抓好航空、港口、航道及配套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推进与央企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环保项目和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完善PPP项目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扩大重点领域投资,用好省铁路发展基金等。加强项目储备,编制实施政府三年滚动投资计划。

  力促出口平稳增长。强化对外贸稳增长的政策支持,支持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政策,进一步理清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全面推广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进口贴息政策,发挥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跨境电商直销中心等作用,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资源性产品和优质消费品出口。加快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网+”易通关和“三互”通关合作。建立完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范和应对体系。

  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制定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准入限制、项目审批等制度性障碍,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信贷风险补偿金、融资政策性担保等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培育超百亿、超千亿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其并购重组和转型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适应经济结构重大变化,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

  (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加快实施行政许可标准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探索实行多证合一。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负面清单全覆盖。整合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加快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制度建设。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管理模式,着力改进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公共服务。拓展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推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务管理改革。支持司法体制等领域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启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改革试点。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一个部门原则上一个专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和监督考核制度。落实“营改增”扩围等税改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和政府监管清单管理。

  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有进有退、突出主业,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降成本增效益。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组建试点。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区域中心、“青创板”等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中心等金融创新平台。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和股权众筹融资,扩大“险资入粤”规模。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深化地方金融机构和监管体制改革。加大清理打击非法集资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综合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实施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争取建立国家实验室。加强省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发展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专业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快省市共建重大科技专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注重原始创新,支持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加快应用型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库建设。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潜力。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省市联动加快建立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发展科技保险。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合运营市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推广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进“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建设,扩大创新创业金融街试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形成良好的“双创”文化和氛围。

  (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

  着力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制定实施“去、降、补”行动方案。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分类处置,逐步实现市场出清。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富余产能和生产环节向外转移。促进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能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加快淘汰水泥、造纸等落后和过剩产能。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打好降低企业交易、人工、社会保险、财务、物流等成本的“组合拳”,重点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免除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电力、流通等领域市场化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等,化解房地产库存。创新补短板投入机制,加快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技术改造等激活存量资产,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围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供应链服务、产权股权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服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制造业升级专项行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扩产增效、设备更新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00亿元。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全国信息化先导区。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网三环”光缆骨干网扩容,打好城市光纤改造攻坚战,加快农村光纤网络建设。推动4G基站规模化建设和通信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公共区域WLAN覆盖建设,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专业化应用和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应用。支持5G等新技术研发。实施“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加快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五)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强化农业产能建设。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产粮大县和现代粮食产业功能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快粮食储备体系和仓储设施建设。打造粤西“北运”蔬菜优势产区,优化省级“菜篮子”基地。发展岭南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建设岭南特色优质水果产业带和雷州半岛热带水果产业示范区。建设省重点禽畜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装备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配送系统。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建设一批农业公园和农业综合体,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发展远洋渔业和深水网箱养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山区240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海堤达标加固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开展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常态化运营。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完善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治理。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全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发展农业保险,开展农业补贴“三补合一”改革,组建省级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和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指法体系。推进供销社、农垦、基层水管体制和国有林场改革。培育和规范发展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六)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行动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加快开放合作、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重大平台建设,构建珠三角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实施珠三角全域空间规划和一体化专项规划,推进广佛同城和区域一体化。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珠三角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和低碳城市群。

  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建设和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统筹推动粤东、粤西港口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存量经济。加大力度推动珠三角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力,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做大做强。科学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更加注重产业集聚、补齐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短板、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推进湛茂阳沿海经济带、汕潮揭城市群等建设,推动环珠三角市融入珠三角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县域产业新体系。深化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支持我省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振兴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有序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宜业水平。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省新型城镇化“2511”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建设。加强城市工作,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城市设计,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有效防治“城市病”。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高水电路气讯等城乡联网和通达水平,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健全优质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城乡共享机制。提升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农村社区示范点。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

  (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狠抓节能减排降碳。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任务。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抓好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改造,强化锅炉污染治理和节能监管,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在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强机动车减排,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加快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发展碳汇交易,推进编制“碳规”。

  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与闲置用地处置挂钩制度,加大“三旧”改造力度。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开展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有效压减PM2.5和PM10浓度,全面开展发挥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狠抓练江、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小东江等跨市域河流和城市内河涌污染整治。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一县一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分类减量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抓好土壤分类管理和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加强环境执法,推进与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加强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划定管理。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实施森林碳汇等重点生态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系。开展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开展海岸带、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海湾建设。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和江河湖泊水质。推进排污权和水权交易试点。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八)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形成更多改革创新经验并加快推广。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港澳优势产业集聚区和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国际总部入驻。开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试点。建立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打造智慧自贸试验区和国际人才港。推进“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葡/西语系经贸合作平台、国际邮轮母港等建设,加快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海陆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境外港口等建设,建立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加快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和中俄贸易产业园建设,拓展粤新欧、粤满俄国际货运班列。用好广东丝路基金。推进中马广东——马六甲海洋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园建设,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和项目落地。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海洋渔业、资源能源、文化、旅游等合作。优化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布局。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抓好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建设,培育新型出口主导产业,扩大中高端产品出口。深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扩大技术、文化等服务出口。完善跨境电商政策扶持体系,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推动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建设,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支持开展旅游购物出口。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应用。

  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加强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建设境外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开展跨国并购。健全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及政策支持体系。深度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粤台交流合作,提升以侨引资引智水平。用好国际友城等外事资源,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联动性,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和我省与周边省区经济合作区等建设发展。继续抓好援藏援疆工作。

  (九)加快社会事业补短板上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建设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推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强市和珠三角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覆盖率均达85%以上。深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培育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考工作。完善各学阶各类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覆盖面和资助标准。把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实施对象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水平,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提升工程,以总分馆形式加快县乡图书馆、文化馆改造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办好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加快建设“广东公共文化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的精品力作。加强版权保护,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基地。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支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做好奥运会等备战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广东。启动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县级医院关键医疗设备配备、专科特设岗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推进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改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内住院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扩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覆盖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加强中医药强省建设,发展“南药”,提升中医、中西医交融与“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广东建设,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和打击突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和各类暴恐极端活动。强化反走私综合治理。加大依法管理互联网力度。实施“七五”普法,做好司法行政工作。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加强城市安全和公共安全工作,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实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抓好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职业病防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和网格化监管,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国防动员、海防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启动实施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情况开展全面摸查核准,开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采取产业扶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生态补偿、易地搬迁、低保兜底等方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严格落实“一把手”扶贫责任制,继续实施驻镇、驻村扶贫,调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扶贫结对关系,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大格局。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技能晋升培训,促进劳动力自主就业。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援助,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责任,推动企业全员足额参保。引导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稳妥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保复合式付费方式改革,优化大病保险制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启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试点。完善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新开工7.85万套(户)棚户区改造。建立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的模式,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含租赁补贴)2.18万套(户)。完成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做好“两不具备”村庄易地搬迁安置工作。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全省将投入2100亿元,其中省级投入872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巩固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帮扶力度,三是强化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六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七是促进创业就业,八是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九是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十是抓好防灾减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