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新规,12月1日起同一银行实施一人一户

发布时间:2016-11-28 10:40:5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12月新规,12月1日起同一银行实施一人一户》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新闻热点】栏目,于2016-11-28 10:40:5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大家注意,12月银行新规来啦!12月1日起同一银行实施一人一户,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每个人都有多个银行账户,本来不论金额大小,它们的风险级别都是一样的。但从下个月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

  人民银行日前规定:自12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每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如果已经有Ⅰ类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Ⅱ、Ⅲ类账户。

  什么是I类、Ⅱ类、Ⅲ类账户?

  简单说,Ⅰ类账户是全功能账户,常见的借记卡、存折均属于Ⅰ类账户;Ⅱ、Ⅲ类账户则是虚拟的电子账户,是在已有Ⅰ类账户基础上增设的两类功能逐级递减,资金风险也逐级递减的账户。主要区别如下表:

  为什么要进行账户分类?

  我国一人数折、一折一户现象十分普遍,有些银行也以发卡数量作为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同时,个人缴纳和支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公用事业费用,往往开立多个银行账户,导致个人有大量闲置不用的账户。

  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77.86亿户,人均5.69户。个人开户数量过多,既造成个人对账户及其资产的管理不善、对账户重视不够,也为买卖账户、冒名开户和虚构代理关系开户埋下了隐患,还造成银行管理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更成为了银行内部风险点。

  如何使用Ⅰ、Ⅱ、Ⅲ类账户?

  将Ⅰ类账户作为“金库”

  Ⅰ类账户功能齐全,资金流入流出无限额。可以作为工资账户或个人财富主账户,主要用于大额消费、大额资金流转、储蓄存款及投资理财。Ⅰ类账户不必随身携带,也减小了卡片遗失带来的风险。

  将Ⅱ类账户作为“钱包”

  Ⅱ类账户投资理财功能齐全,可以灵活地由Ⅰ类账户向其转入资金,无累计转入限额,既满足日常使用,又避免大额资金损失。

  将Ⅲ类账户作为“零钱包”

  Ⅲ类账户主要用于小额高频交易,账户余额不得超过1000元人民币,适合用于绑定支付账户,及日常小额高频交易(如二维码支付、手机NFC支付等)。可以随用随充,便捷安全。

  如何开立Ⅰ、Ⅱ、Ⅲ类账户?

  Ⅰ类账户需由银行工作人员面核后方可开立。

  Ⅱ、Ⅲ类账户目前还未统一规定,有银行表示,具体的后台系统还在升级,12月1日之后可以设立,也有银行表示,目前正在进行总行方面的培训,后续会公布具体方案。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开三类账户。主要是给大家提供更多选择,通过限定功能和额度降低风险。”

  五大影响

  影响一:在银行开有多张借记卡、存折的,新政施行后怎么办?

  银行会对存款人账户进行摸排清理,并要求作出说明,核实其开户的合理性。对于无法核实的,银行会引导存款人撤销或归并账户,保留一个Ⅰ类户,如果非必要的话,其他账户可降低账户类别,设为Ⅱ类户或Ⅲ类户。

  影响二:之前用同家银行的两张借记卡绑定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新政施行后会有什么影响?

  支付机构会联系存款人确认需保留的账户,其余账户降低类别管理或予以撤并。如果存款人未能在规定时间确认,支付机构应当保留其使用频率较高和金额较大的账户,后续可根据存款人的申请进行变更。

  影响三:每个存款人在单家银行,且在全国范围只能拥有一个I 类账户,那同行异地存取款、转账等手续费有什么影响?

  此次施行一人一户,央行也顺势取消了同行异地存取款、转账的手续费,且规定在年底之前,所有银行必须执行到位。这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只用一张借记卡就能够“跑遍全国”。但目前只针对同行,跨行依旧要收取一定费用。

  影响四:都说I类账户绑定支付平台不安全,新政施行后如何调整不同类型账户绑定平台?

  据某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是使用Ⅰ类账户绑定了支付宝、微信,用于日常消费,为了保障账户资金安全,可以将Ⅰ类账户下调为Ⅱ类或Ⅲ类账户,只需存款人经过基本的身份确认就可以。但Ⅱ类或Ⅲ类账户要升级成为Ⅰ类账户,对客户身份核实的要求更高一些,会要求客户去网点现场核验身份。

  影响五:一人一户后,对现有银行卡有什么影响?

  此次施行一人一户,主要针对新增账户实施,现有账户仍可正常使用。但对于半年内无交易记录的账户,银行会对其暂停非柜面业务。

  妥善处理闲置银行卡

  最后,此轮账户清理,必定会产生大量闲置银行卡,千万不要随便处理!

  银行卡的磁条上存储我们的个人私密信息,若处理不当,会造成隐私泄露。多数银行卡在开卡后会产生年费,若长期不用,会累积超额年费,虽然储蓄卡欠费并不影响个人信用,但由于“僵尸卡”而欠下银行一笔费用,是否得不偿失?最好自己主动到银行网点进行注销,如涉及信用卡,也可自行拨打信用卡中心的电话进行注销。

  相关新闻

  央行回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仍表现稳定强势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市场关注。2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就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易纲表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特征。

  问: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人民币还是不是强势货币?

  答:从数据看,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特征。近期美元上涨较快,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加息步伐可能明显加快等美国国内因素。而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波动有所加大,主要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联储加息预期突然增强、英国“脱欧”、埃及镑自由浮动等外部因素驱动。这些因素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有些意外,资金回流美国推动美元指数迅速上涨、美国三大股指再创新高,全球货币普遍对美元贬值,有的跌幅还比较大。下一步美元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市场预期修正引发美元回调的可能。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幅度相对大多数非美货币还是比较小的。10月份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中,日元、欧元、瑞郎对美元分别贬值10.5%、5.8%和4.2%;新兴市场货币中,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墨西哥比索对美元分别贬值7.2%、6.5%和6.1%,而人民币对美元只贬值了3.5%,只有美元指数升幅的一半。由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小,10月份以来人民币相对一些主要货币是显着升值的。例如,在SDR构成货币中,人民币对日元升值7.5%、对欧元升值2.5%、对英镑升值0.5%;在亚洲新兴市场货币中,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新加坡元分别升值4.1%、3.3%和1.2%。

  从长周期看,人民币也表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过去5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以及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10.9%、11%、4.4%和8.8%,过去10年分别升值28.3%、33.4%、28.4%和11.9%,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特征。

  问: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同时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

  答:观察人民币汇率要采用一篮子货币视角。影响一国汇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与政治形势、经济走势、股市债市波动和市场预期变化等都有关系。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结构迥异、经济周期和利率政策取向不同步,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而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货币政策已出现收紧趋势,相应的汇率走势也难以趋同,盯住单一货币会积累超调的风险,后续的修正可能引起比较大的震动。而且,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有鉴于此,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强调人民币汇率应该参考一篮子货币。2005年的汇改,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缓和后继续推进汇改,2015年8月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2015年11月推出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都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步步推进,使参考一篮子货币更加透明、规则和可预期。今年年中在英国“脱欧”、全球主要货币大幅震荡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平稳走势,正是“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汇率形成机制顺利运转、取得成效的体现,未来人民币汇率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200多个经济体都是中国直接或间接贸易伙伴,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能够全面反映贸易品的国际比价。而中美贸易规模只占中国外贸规模的14%,况且中美的经济周期也不一样,改回去单一盯住美元会使人民币汇率陷入僵化和超调的困境,并不可持续。

  问:如何看待外汇储备的合理充裕?

  答:尽管近期中国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仍高居全球首位,是十分充足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特阿拉伯的2.6倍和5.7倍。从全球来看,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过去的教科书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应至少满足三个月进口所需,国际金融危机后有些调整,有观点认为应该至少满足六个月进口所需,还要考虑外债、外商投资企业分红和企业、居民外币资产配置等需要,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的外汇储备是非常充裕的,覆盖全部外债和六个月进口后还有充足的余量,况且近年来还有每年大约5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12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金融媒介供应全社会的用汇需求。

  中国早在1996年就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服务贸易、海外留学、出境旅游等用汇需求早已按需满足。中国是开放经济体,资本有进有出是正常的,尽管近期对外直接投资(ODI)比外商直接投资(FDI)要多一些,但观察ODI的结构看,大多数投向海外高新技术企业股权、用于打开拉美市场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经济主体出于经济下行、营商环境等因素的担忧,表现出较强的向外寻求安全资产的倾向。但谁也无法忽视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回升、体制机制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出去的资本还是会回来的。从过去20多年经历的几个经济周期看,我对此有充分的信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