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风格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17-01-25 16:17:40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壮族舞风格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色》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7-01-25 16:17:4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你对壮族舞的了解有多少呢?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色是怎样的?一起跟着小编来看看壮族舞风格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壮族的舞蹈文化

  壮族扁担舞文化

  扁担舞是一种壮族传统民间舞蹈,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一般由妇女表演。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的林江、地苏、安阳乡和马山县的白山、古寨、加芳乡-带。该舞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寄托了群众渴望来年丰收的希望。

  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扁担舞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


  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扁担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双数的妇女为主。出场表演时,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担,相对而站,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击,模拟农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边打边唱边舞。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动作刚劲有力、优美稳健,整个舞蹈自然清新。可见扁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是舞蹈的节奏乐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担,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敲打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推荐阅读:珞巴族的文化特色

  壮族民间艺术舞蹈文化之板鞋舞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

  现如今,壮族的“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出错或者不配合其他队员,就会令全队的人输掉比赛。而“板鞋舞”则是“板鞋竞技”的升级版本,借助道具的敲打和音乐的伴奏,表演者要协调一致的展示优美舞姿。

  “板鞋舞”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走动的过程中险象环生,风趣搞笑,随着乐曲的转换,壮族的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观者快乐,而舞者则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随着“板鞋舞”的广泛开展,聪明而手巧的壮族人还将板鞋舞的两只鞋板装饰起来,表演时的观赏度大大提高。亚运会期间,“板鞋舞”在北京参加了十四场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新颖独特的表演及恢谐的情趣,引得观众们开怀大笑,掌声和笑声响成一片。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民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壮族捞虾舞文化

  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一般表现的是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时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男用山歌来向女子打招呼,女子亦用山歌来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传说

  传说有个名叫珍姐的壮家姑娘,时常与姐妹们到浅水滩、小河旁去捕鱼捞虾,河边也常有小伙子们结伴钓鱼。他们常对唱山歌,互致问候,表达友谊和爱情。于是捞虾舞便流传了下来。

  内容与表演方式

  舞蹈内容是通过描述捞虾钓鱼的过程,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表演时,首先两个青年男子一手拿钓鱼竿、鱼篓到河边钓鱼,然后出来四个青年女子,手拿捞网,腰绑鱼篓去捞虾。它的舞蹈动作有钓鱼、捞虾、追虾、围虾、泼水逗趣、摆动撒网等,同时配上僚亮歌声,给人强烈的生活实感。

  壮族舞蹈主要源于对狩猎的模仿,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表演的动作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

  特点

  在捞虾舞中,男的钓鱼,女的捞虾,边舞边唱,歌词寄寓含蓄,情深意长,耐人寻味。捞虾舞具有生活气息浓厚、舞态优美动人、以声带情的特点。

  相关阅读

  壮族的文化历史

  壮族历史概况

  广西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在远古时代,广西大地山岭绵延,洞穴众多,丛林莽莽,兽类出没;江河湖海,盛产鱼虾。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为最初的人类居住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广西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的广泛活动。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 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

  与这些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一同出土的有长臂猿、熊、大熊猫、豪猪、剑齿象貘、鹿、狼、虎、野猪、猕猴、河狸、果子狸、牛、羊等数十种动物化石,还有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如钦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这些旧石器反映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同自然界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斗争。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

  发展到四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广阔。广西境内,东起浔江两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湾,北至灌阳、全州,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同人类遗骸一同出土的有大量的经过加工的新石器,如有肩石斧、有段石石奔、有肩大石铲等,还有大量的陶器、鱼网坠、骨器和蚌器。石锄、石铲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过渡到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据考古学家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相比,有着承传的关系。数万年前至几千年前广西人类同现代壮族在体质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广西壮族等土著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