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大全,二月份养生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2017-01-10 10:28:24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2月份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大全,二月份养生知识大全》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社会万象】栏目,于2017-01-10 10:28:24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2月份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大全,二月份养生知识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1.气候特点

  二月是春天的开始,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开始萌芽,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雨水”节气的特点是冬去春来,湿度逐渐升高,加上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雨水”节气因为雨水增多,空气湿润,天气暖和但又不燥热,更加适合万物的生长。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护肝,而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使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2.二月吃什么好

  春季宜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菠菜舒肝养血,都宜常吃。

  注意补充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海虾、牛肉、芝麻、杏仁、黄花、枸杞子,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吃应季菜也就是当季的菜,也就是指当季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蔬菜, 2月应该吃到的自然生长的新鲜蔬菜:青菜、卷心菜、菠菜、芹菜、菜尖等。

  忌:辛辣之物。

  立春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3.推荐食谱

  枸杞子山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

  制法:将枸杞子、山药和糯米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开后改小火慢煮半小时至米熟烂,放温服用。

  功用:枸杞子养阴益肾柔肝,山药健脾益肾,糯米和胃,共为养阴柔肝,益肾健脾。

  4.怎样养生

  男士:

  初春要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如:散步、跑步、登山、做操、打拳、打球、扭秧歌、踢踺子、跳绳等,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之获得更多氧气,以使脑组织得到较多的血液和氧气,从而使脑组织能适应季节性血液循环的变化。故运动切忌过分活动,以免大汗淋漓而伤阳气,有悖于“春夏养阳”之旨。

  女士:

  抗寒抗病要坚持冷水洗脸,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几瓣桔子,能化痰止咳。用薄荷油一小瓶,置于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之功效。

  老人:

  适当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春语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孕妇:

  情绪不要有太大波动

  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情绪抑郁,思想上要豁达开朗,心胸宽阔,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使情志“生”发出来。有效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5.注意事项

  春季这个季节应特别关爱自己的身体,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要防止病情加重,旧病复发。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中医理论,怒伤肝,春季养生必须戒怒。春季人们常会出现“春困”,绝不能贪睡,“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相关阅读

  养生有多难? 也许只需要打开一个“开关”

  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气脉理论所认为的痹症,这些人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有发现指标明显异常,但就是浑身不舒服,其实就是气脉循行受到阻碍,被痹住了。

  炁(汉语拼音为q ),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基于人体的气脉系统,“炁脉养生”关注的是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其实人体的修复能力是非常强的,但需要找到开关,通过炼阴、排毒、助阳的方式,修复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治未病的目标。”“炁脉养生”创承人刘清源如是说。

  提到“气”,很多不了解的人觉得有点玄乎,其实“气”的学说自古就有,经过数千年演绎自成体系,《黄帝内经》就形成了关于“气”的成熟思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德经》里对气的论述;道家的“气”论可谓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根本基础,这点可在《庄子》中找到相关阐述,认为所有疾病的原因,在于“气”的不正常状态,在于阴阳之气的不平衡。

  “气”论不但关涉天文地理、身心健康而且还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也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人编著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梳理了中国从古到五四时期“气”论的发展过程,其中讲到,“气”论出现断层;而具体到文字,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气”的异体字,战国初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氣”,至于本专题写到的“炁”,则是隋唐之际开始使用的。

  说到这,想起《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里面提到,东方神秘主义“把空认为是有生命的空,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形式”。而量子物理则认为:“质子就是在 虚空 中产生了 介子。粒子的存在和消失只是场的运动形式而已。”

  接下来的这段话值得深思:“在中国哲学中,道只是隐含着场的观念,而气却明确地表达了场的思想。气在几乎所有的中国自然哲学学派中都是重要的概念,而在融汇儒、释、道三家的新儒家学派中,尤为重要。它在中国古代表示生命力或赋予宇宙以生机的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