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教风学风怎么样(二)

发布时间:2016-08-30 22:30:07 来源:大铁棍娱乐网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教风学风怎么样(二)》是由大铁棍娱乐网(www.datiegun.com)编辑为你整理收集在【教育学习】栏目,于2016-08-30 22:30:07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及时向我们反馈。

  大学是做学问的高等学府,严谨治学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我校校训包含了当时南方大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秉承了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治学态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勷勤大学教育学院三度搬迁,从广州到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师生同舟共济,形成坚强的教学集体。期间,为使学生认清国际形势,林砺儒还聘请了张栗原等专家增设战时教育课程。

  “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在校训这些品质中显得尤为重要。”曾任华南师大校长的管林说。早在50年代,时任华南师院第二任院长的陈唯实就以“参加各项体力劳动”“出门坐公共汽车”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播下身教、言教结合的优良种子。一代代华师人也默默牢记着“为人师表”的训诫,在广东地区开垦出一片师范教育的沃土,桃李芬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中大、华工的学生坐在宽敞的课室中读书时,华师师生在茅棚里上课,陈唯实在本来准备做厕所而尚未装修的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里办公、睡觉,并带领同学们建设校园,挖山丘、种草木。到60年代,华师人通过培养小球藻、挖鱼塘等方式解决“吃饭”问题。改革开放后,华师洗衣组、晒相组、售货组纷纷在校园里开张,一边学习一边创业。

  艰苦奋斗总是与严谨治学和求实创新关联在一起。在抗战时期,数学系毕业生可以彻夜不眠只为证明一条定理;地理系莫仲达为了得出关于贵州瀑布和洞穴的形成关系,坚持到野外积累材料。常常身穿打满补丁的衣服的副院长汪德亮,对待教案往往“字字句句,反复斟酌”。海外归来的逻辑学家李匡武,即使是病重住院,也仍把研究生叫到病床前讨论学术问题。

  到1983年,当时社会改革需要更多的人才,而大学门槛高,华师教师课时量不足、工资水平低,在时任副校长曾近义的指派下,外语系副教授候德富等人和当时的中山县签订合办委托代培外语本科生班的合同,为中山县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并利用委托代培费扩大办学规模,缓解经费紧张现状,开创了我国代培生制度的先河。

  如今,一代代的华师人,始终坚持用行动阐释着校训。一群热心公益的华师学子成立一支名为“油不可失”的公益创业团队,在创新工艺上不断尝试,“地沟油”变废为宝,制成手工皂,使“地沟油”远离我们的餐桌。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华师学子于东瑞踏遍西藏、新疆、云南、福建、越南、尼泊尔去追寻星踪拍摄星轨,拍下了近10T的照片,成为华盖摄影和《Lonely Planet》的签约摄影师。于东瑞表示,“也许是我天性里对大自然近乎狂热的迷恋,让我有使命要去保护这些暗夜环境,不止为自己,还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看到这星空之美。”


推荐阅读